top of page

“奢侈”的活,不为“奢侈”而活

每每流连于比弗利山下一家家名品店时,不时会忽然掠过奥黛丽•赫本在《Breakfast at Tiffany's》电影中的场景。赫本每天早上都会来到纽约第五大街的Tiffany橱窗前,盯着琳琅满目的珠宝,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在Tiffany这样的珠宝店里享受优雅的早餐。又想起最近爆火的《LaLa Land》,女明星在咖啡店里,举手投足,皆是优雅,引得女主角的无比羡慕。

许多人追求奢侈品,仅仅只是为了炫耀。但是,这样的追求或许变了味。比如追求LV这个牌子,和追求LV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虽然结果可能都是买了LV的产品,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奢侈品本身和奢侈品所要传达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奢侈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就代表着一种“象征性消费”。象征性消费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借助奢侈品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独特的信息和特殊的意义,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其二是消费者不仅消费奢侈品本身,而且消费奢侈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情调。是一种对奢侈品所承载的文化、梦想以及生活态度的认同。

由于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大多数人对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处于启蒙阶段,这种象征性消费更多地凸显于一种“炫耀性消费”。这也就造成了国人在香港,欧洲,美国的各种名牌扫荡现象。

而恰恰相反的是,奢侈品在美国的价格远低于中国,为什么却没有那么多美国人在追捧购买奢侈品。相较起中国人对于奢侈品追逐的草木皆兵,美国人拥有更好的优势却显得平淡的多。因为在美国,奢侈品代表了某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共同使用的某些物品。假如你不在那个圈子里面,却使用了那些物品,就会给其他人看成是异类。

比如一个公司里面,穿阿玛尼风衣的往往是CEO,可是忽然有一天当一位销售员也穿起阿玛尼风衣时,他的同事并不会羡慕他有钱买这件奢侈品,反而会感到疑惑:难道她被越级提升为销售部经理了?在种种猜想下,他丢了工作都有可能。因此,没有人愿意花钱毁掉自己的圈内形象与前途。

月薪一万的中国人绝对会买一台二十多万的丰田RAV4;但是月薪一万的美国人肯定不会去买一台只需要二十多万的兰博基尼。

现阶段,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性崇尚,这是正常却不健康的。先富阶层在积淀文化底蕴以及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更易选择一种快捷的物质方式,打造成为与众不同的一种自我标志。所以奢侈品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即自动区分了阶层,也能够体现价值。拥有奢侈品成为这类人群一种直接的条件反射,他们以财富直接换取一切奢侈品,比如豪车,豪宅,名表等等,再以这些昂贵物质来标榜财富地位。因此在中国这种特殊的背景下,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成为先富阶层向贵族阶层转型的一种社会符号。

英国拥有悠久的贵族传统观,一位英国的朋友告诉我,在英国更看重奢侈品所蕴含优雅和尊贵的气质,几乎每个奢侈品品牌背后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拥有者会被这些气质所感染,潜移默化地与这些品牌气质互相融合。追求奢侈品的人首先是被不同品牌的内涵所吸引,所以拥有这一品牌便是将这种气质附载于自身。进而与久之,这种品牌气质便由表及里地渗入内心,再以自我特质由里向外地喷薄而出。

只有真正了解了奢侈品主张的理念与倡导的文化,才能把一掷千金的买卖过程变成一个瞬间辉煌的愉悦过程,这才是奢侈品真正奢侈的方式。奢侈品倡导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比如百达翡丽从不主要推崇自己的计时功能,而将设计与品牌文化放在第一位。“你不可能真正拥有一块百达翡丽,你只是开创自己的传统。”这句广告语深得人心,每一个百达翡丽的拥有者只是在做自己。

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拥有奢侈品绝不仅仅是一掷千金地购买某些昂贵的物品,更不是三两朋友的攀比炫耀,而是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全过程,它分为三阶段:一是创造财富的奋斗过程,二是追求唯美的选择过程,三是精致生活的体验过程。

太多人为了“奢侈”而活,却忘了应该“奢侈”的活。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